Image
Image

书体源流及其艺术特征


编辑:2021-08-19 11:10:20

书体源流及其艺术特征

汉字的诞生,为书法艺术的源起奠定了基础。汉字是中国书法艺术产生的直接源头和载体。在汉字的发展史上,从大的方面说,甲骨文、大篆、小篆基本上依据“六书”的原则,属于古文字。自隶书以后,脱离“六书”,成为单纯的文字符号,属于今文字。

中国书法从甲骨文、金文、篆书到草书、行书、楷书,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。书体是随着字体的发展而丰富起来的。大体上说,中国书法主要包括甲骨文、金文、篆书、隶书、楷书、草书、行书几种字体。

一 甲骨文:中国书法艺术的滥觞

甲骨文,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骨上用以记事的文字,又叫“卜辞”、“龟甲文”、“殷契”等。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,迄今已累计有十万余片,现知单字总数约近5000个左右,已辩识的约1500字左右。

甲骨文的文字基本符合六书,有刀刻,也有书写,风格各异,意趣不同。尽管有些甲骨文还带有一些象形的遗痕,但总体上看,笔画线条已成为主要特征。

甲骨文的线条已经具有横平竖直,疏密匀称等形式美因素。因系用刀在龟甲上刻,所以线条大多为直线,曲线也由短的直线连接而成,笔划为等粗线,两头略尖,线条瘦硬挺拔,坚实利,运笔健劲,刀迹遒劲。字体结构疏朗稚拙,雄健宏放,谨严中蕴涵有飘逸的风骨,气势不凡。

甲骨文的书法风格大体可划分为五个冢号谈廖涠∥期,字以武丁时为多,大字气势磅礴,小字秀丽端庄。祖庚、祖甲时为第二期,书体工整凝重,温润静穆。廪辛、庚丁时为第三期,书风趋向颓靡草率,常有颠倒错讹。武乙、太丁之世为第四期,书风粗犷峭峻,欹侧多姿。帝乙、帝辛之世为第五期,书风规整严肃,大字峻伟豪放,小字隽秀莹丽。郭沫若在《殷契粹编·自序》中说:“卜辞契于龟骨,其契之精而字之美,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。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,大抵武丁之世,字多雄伟,帝乙之世,文咸秀丽,……固亦间有草率急就者,多见于廪辛、庚丁之世,然虽潦倒而多姿,且亦自成其一格。……足知存世契文,实为一代法书,而书之契之者,乃殷世之钟、王、颜、柳也。”

甲骨文的章法反映了先民对美的追求,令人叹为观止。甲骨文的章法全都纵无行,横无列,行中字或大或小,行与行之间参差错落,上下左右互相呼应,自上而下****贯串。尤其是甲骨文朱书、墨书作品,更能看到其运笔的轻重缓急、线条的起落运收,转折的流畅圆融,字距的疏密相间,章法的天然率真,全篇浑穆朴茂,很有历史感。可以说,甲骨文标志着中国书法审美意识的觉醒。

二 金文:中国书法审美的成熟

金文,即秦汉以前刻在钟、鼎、盘、彝等铜器上的铭文。古代青铜器铭文的书写,刚劲古拙,端庄凝重,成为整个铜器之美的有机部分。迄今已发现有铭文的青铜器约8000件左右,不同的单字约3000多个,已可释读的约2000余字。

金文有“款”“识”之分,“款”指凹下去的阴文,“识”指凸起来的阳文。其文字内容大多指涉一种森严、威吓的权力。青铜器起初的纹饰和铭文包蕴着一种恐怖的神秘力量。尤其是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,在那森然肃然令人生畏的形象中,积淀了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,呈现出当时的时代精神氛围。

金文是按墨书原本铸造的,铭文一般都力求体现出墨书的笔意和美感,因此,金文中包孕着中国自觉形态的书法审美意识。邓以蛰先生认为:“钟鼎彝器之款识铭词,其书法之圆转委婉,结体行次之疏密,虽有优劣,其优者使人见之如仰观满天星斗,精神四射。古人言仓颉(按:上古黄帝�**诘娜耍肿鞑烛 ⒒黍。┰熳种踉疲骸∈姿哪浚ㄓ谏衩鳎龉劭窃睬疲┎旃晡哪窦V螅┎芍诿溃隙�',今以此语形容吾人观看长篇钟鼎铭词如毛公鼎、散氏盘之感觉,**为恰当。石鼓以下,又加以停匀整齐之美。至始皇诸刻石,笔致虽仍为篆体,而结体行次,整齐之外,并见端庄,不仅直行之空白如一,横行亦如之,此种整齐端庄之美至汉碑八分而至其极。凡此皆字之于形式之外,所以致乎美之意境也。”

金文之美,美在笔法结体。因为铸字的原本为用笔墨书,所以有书写的韵致节奏的自然美:首尾出锋,平正素朴;又因需铸造,所以又有整齐匀衡的装饰美:谨严精到,端庄凝重。西周金文与商代金文的区别在于,西周金文将商代金文的自由抒展的字形拉长,采取上紧下松的结体以求字体的秀丽感,章法亦由行款自如到匀称整饬。宗白华先生在《美学散步》中指出:“铜器的‘款识'虽只寥寥几个字,形体简约,而布白巧妙奇绝,令人玩味不尽,愈深入地去领略,愈觉幽深无际,把握不住,绝不是几何学、数学的理智所能规划出来的。长篇的金文也能在整齐之中疏宕自在,充分表现书家的自由而又严谨的感觉。殷初的文字中往往间以纯象形文字,大小参差、牡牝相衔,以全体为一字,更能见到相管领与接应之美。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章法的美,令人相信传说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,获得自然界**深妙的形式的秘密。”

金文之美早期以《司母戊鼎》为代表,其形体平腴,笔势开张,气象不凡。晚期以《虢季子白盘铭》为代表,其线条**利,布局纵横成行,气韵流通贯注。金文的字法和章法对秦篆汉隶乃至后世书法有着重要影响。金文字法自然疏朗,尤见气度,而章法多变,以长方幅布局为多,或整饬有度,或错落参差。铭文下行,书篆一挥而就,使****脉胳相注,而行与行之间,也互相呼应,顾盼生姿。中晚期往往界划方格,使之匀整之中见纵贯横平之意,从而开秦篆汉隶整齐严谨的书风。

三 篆书:中国书法精神的自觉

篆书是大篆、小篆的统称。广义的篆书还包括甲骨文、金文、籀文等。

石鼓文,是刻在10个石鼓上的记事韵文。字体宽舒古朴,具有流畅宏伟的美,是典型的大篆。大篆由甲骨文演化而来,明显留有古代象形文字的痕迹。古人认为“篆尚婉而通”,篆书特有的美,正在于它笔划的婉转曲折。

小篆,是经过秦代统一文字以后的一种新书体,又称为“秦篆”。它在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而成。同大篆相比,小篆在用笔上变迟重收敛、粗细不匀为流畅飞扬、粗细停匀,更趋线条化。结构上变繁杂交错为整饬统一,字形略带纵势长方,分行布白更为圆匀齐整,宽舒飞动,具有一种图案花纹似的装饰美。

小篆的艺术特征十分明显,字形呈长方形,上密下疏,线条匀称,婉通圆转,秀美挺拔。章法纵横成行,自右至左,显得简洁流畅,婉转圆润。刘熙载《艺概》说:“篆书要如龙腾凤翥,观昌黎歌《石鼓》可知。或但取整齐而无变化,则椠人优为之矣。篆之所尚,莫过于筋,然筋患其驰,亦患其急。欲去两病,笔自有诀也。”

篆书的代表作有:传李斯所书的《泰山刻石》、《秦诏版》、《琅琊台刻石》、《峄山刻石》等。秦以后精通小篆者代不乏人,唐代书家李阳冰、瞿令问,宋代书家郭忠恕、吾丘衍,清代王澍、钱坫、陈鸿寿、赵之谦、吴昌硕、陈介祺、吴大澂、杨沂孙、黄士陵等,都为篆书高手。

四 隶书:书法雄强气势的拓展

隶书的产生,是古文字发展的必然趋势。近年来出土的四川青川战国末期木牍、甘肃天水秦简、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,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,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,已经批破了大篆→小篆→隶书这种简单的线性逻辑,而清晰地标划出汉隶嬗变过程:大篆→草篆(古隶)→隶书。换言之,小篆和隶书都是大篆书体演化的结果。

隶书始于秦代,成熟并通行于汉魏。早期的隶书脱胎于草篆,用笔化篆书的曲线为直线,结构对称平衡。隶书具有整齐安定的美感,但它向上下左右挑起的笔势却能在安定中给人以飞动美的感觉。

隶书的美同建筑的美很有类似之处。隶书发展到汉末臻于成熟。它化繁为简,象形因素大大减少,符号性更强。汉隶上承前代篆书的遗范,下启后世楷书的先声,是汉字和书法演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。

隶书是今体书的鼻祖。以后产生的草书、行书、楷书均源自隶书。潘伯鹰《中国书法简论》认为,草书和楷书在形体上由隶书衍进,技法上更是隶书的各种变化。总体上看,隶书一变篆书的圆笔为方笔,变篆书的曲线为直线,将长形结构变为扁形结构,将繁复的笔画划为简洁的笔画,从而使横势与笔墨意趣成为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传承下来。

存世的大量汉碑,神韵异趣,风格多样。**负盛名的有工整精细的《史晨碑》,飘逸秀美的《曹全碑》,厚重古朴的《衡方碑》,方劲高古的《张迁碑》,奇纵恣肆的《石门颂》,清劲精整的《朝候小子》等。当代出土的大量汉简,笔墨奇纵,结构厚重,表现出一种自然浑厚的美。

汉隶之后,善隶的书家为数不少,但大多或失之于粗疏,或失之于俗靡,难得汉隶风神。到了清代,隶书得到倡导和复兴,书家辈出,金农、邓石如、伊秉绶、何绍基等皆为隶书大家。但就其气势和艺术性而言,仍不足以与汉隶比肩。

五 楷书:书法大气磅礴的境界

楷书又称真书、正书,始于汉末,盛行于东晋、南北朝。汉以后的魏碑,明显地处在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过程中。

楷书用笔灵活多变,讲究藏露悬垂,结构由隶书的扁平变为方正,追求一种豪放奇传的美。宋曹《书法约言》说:“笔笔着力,字字异形,行行殊致,极其自然,乃为有法。仍须带逸气,令其萧散;又须骨涵于其,筋不外露。无垂不缩,无往不收,方是藏锋,方令人有字外之想。”

现存**早的楷书遗迹,有魏钟繇《宣示表》、吴碑《九真太守谷朗碑》等。钟繇以后,到南北朝时代,大江南北形成不同书风,世称南派(以王羲之为代表)和北派(以索靖为代表)。南派擅长书牍,呈现一种疏宕秀劲的美;北派精于碑榜,注重一种方严古拙的美。到了隋代,南北熔为一炉,成为唐代书法的先导。

唐代书法中兴,名家辈出,在楷书书法美上追求“肃然巍然”、大气磅礴的境界,产生和形成以颜真卿、柳公权为代表的端庄宽舒、刚健雄强的风格,与唐代时代精神——“豁达闳大之风”相适应。唐代碑帖成为楷书一大体系,对后世影响很大,名作有欧阳询《醴泉铭》,虞世南《夫子庙堂碑》,褚遂良《孟法师碑》,颜真卿《颜勤礼碑》、《东方朔画赞》,柳公权《玄秘塔碑》、《神策军碑》等。

唐代书法以尚法为其时代审美特征。唐楷是唐代文化精神的重要标志。这一冢唤隹榧胰耸诙啵槭槁垡参簧伲纭坝雷职朔ā钡目楸史ɡ砺郏费粞摹叭ā钡目榻峁估砺郏钥榧挤ń辛的理论总结,推动了楷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。

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,楷书走向式微,尽管宋代蔡襄、元代赵孟頫、明代文征明、清代何绍基曾努力振兴楷书,但终因印刷术的发达,使楷书的广泛实用性削弱,楷书的艺术适用性也大受影响。

到清代中后期,拘谨僵硬的“馆阁体”流行。包世臣、康有为著书立说,大声疾呼提倡北碑。北碑大都具有汉隶笔法,结构谨严,笔划沉着,碑版传世甚多,蔚为大观,对楷书重振风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

六 行书:流丽婀娜中的端庄刚健

行书是介于楷、草之间的一种书体。它非真非草,真草兼行,有“行楷”和“行草”之分。

一般认为,行书始于汉末,盛行于晋代。行书切合实用,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:既具备楷书的工整,清晰可认,又存有草书的飞动,活泼可现。行书伸缩性大,体变多,萦回玲珑,生动流美,且平易近人,为书法家提供了笔歌墨舞的广阔天地。

自晋以来擅长书法的人大都工行书。东晋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《兰亭序》,具有一种浑然天成、洗炼含蓄的美,被公认为“天下****行书”。颜真卿的《祭侄季明文稿》,字字挺拔,笔笔奔放,圆劲激越,诡异飞动,锋芒咄咄**人,渴笔和萦带历历在目,可使人看到行笔的过程和转折处笔锋变换之妙,被誉为“天下第二行书”。苏东坡的《寒食帖》,笔迹匀净流丽,锋实墨饱,字势开张,行距疏朗空阔,给人以“端庄杂流丽,刚健复婀娜”的审美感受,被誉为“天下第三行书”。此外,王献之《鸭头丸帖》、苏东坡《洞庭春色赋》、黄庭坚《松风阁诗》、米芾《蜀素帖》、蔡襄《自书诗卷》,以及赵孟頫《妙严寺记》、鲜于枢《行草墨迹》等,都是行书的上乘作品。

七 草书:精神之舞的精神迹化

草书产生于汉初。广义的草书包括草篆、草隶、章草、今草、狂草等。狭义的草书指具有一定法度而自成体系的草写书法,包括章草、今草和狂草三种。

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,用笔上起抢收曳,化断为连,一气呵成,变化丰富而又气脉贯通。草书在所有的书体中**为奔放跃动,**能反映事物的多样的动态美,也**能表达和抒发书法家的情感。

章草兴起于秦末汉初,是隶书的草写,作为早期的草书,又称“隶草”、“急就”、“行草”。章草一名的本义,言人人殊,一说因汉元帝时史游作《急就章》用此体而得名;一说因汉章帝爱其字体而得名;一说因杜度善于草书,汉章帝令其用草书写奏章而得名;还有一说因这种字体损减隶体,存字梗概,结构彰明而得名。章草因从隶书演化而成,所以笔法上还残留一些隶书的形迹,构造彰明,字字独立,不相连绵,波磔分明,劲骨天纵,既飘扬洒落又蕴涵朴厚的意趣。

今草即现今通行的草书。相传后汉张芝脱去章草中隶书形迹,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牵连相通,偏旁相互假借,成为今草。刘熙载《艺概》说:“张伯英草书隔行不断,谓之‘一笔书'。盖隔行不断,在书体均齐者犹易,唯大小疏密,短长肥瘦,倏忽万变,而能谧顺粕窬扯!崩樾唇癫莸氖榧液芏啵为的为王羲之、王献之父子诸帖,行草夹杂,字与字之间,顾盼呼应,用笔巧拙相济,墨色枯润相合,意态活泼飞动,为清丽秀美。

狂草是草书中**为纵情狂放的一种,为唐代书法家张旭所创,至怀素推向高峰。常一笔数字,隔行之间气势不断。笔势连绵回绕,酣畅淋漓;运笔如骤雨旋风,飞动圆转;笔致出神入化,而法度具备。他们在草书中追求“孤蓬自振,惊沙坐飞”的险绝美,充分显示出唐代书法的鲜明特色。

草书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笔画勾连,飞动流美,方不中矩,圆不副规。项穆《书法雅言》说:“顿之以沉郁,奋之以奔驰,奕之以翩跹,激之以峭拔。或如篆籀,或如古隶,或如急就,或如飞白,随情而绰其态,审势而扬其威。每笔皆成其形,两字各异其体。草书之妙,毕于斯矣。”

草书的墨迹有:唐孙过庭《书谱》、张旭《古诗四帖》、怀素《苦笋帖》、《自叙帖》,五代杨凝式《夏热帖》,宋米芾《草书九帖》,元鲜于枢《渔父词》,明祝允明《赤壁赋》、文征明《滕王阁序》、清王铎《草书诗卷》。

版权所有:丽军书院  备案号:晋ICP备09008404号-1


联系电话:13693298365(北京)
      
15035192158(太原)
此号微信咨询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一部:北京市西三环北路
 中央团校旁(万寿寺地铁站)


二部: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富力城分校旁
(北中环与东中环交汇处)胜利东街鼎盛国际青创城  




版权所有:丽军书院  备案号:晋ICP备09008404号-1